张老慢悠悠地摸着那台小巧的发动机,眼里带着自豪:“这是我们新研制的汽油发动机,刚调试得差不多。”

    杨卫国凑近了些,看着那紧凑的结构,忍不住问:“这能用在车子上吗?看着比刚才那台四缸柴油机灵便多了。”

    沈老在一旁笑了:“你小子倒是机灵。这小家伙动力不算弱,而且轻便,你猜猜我们想安在哪儿?”

    杨卫国上下打量着发动机的尺寸,忽然眼睛一亮:“沈老,您二位该不会是想把它安在摩托车上吧?”

    张老“嘿”了一声,点了点头:“算你猜对了!现在厂里跑运输、跑外勤,自行车太慢,汽车又太笨重,要是能弄出咱们自己的摩托车,那可就方便多了。这台汽油发动机就是专门为这事儿琢磨的,油耗低,启动快,正合适!”

    杨卫国一听,顿时来了兴致,伸手轻轻碰了碰发动机的缸体:“这要是成了,那可真是解决大问题了!咱们厂自己造摩托车,听着就提气!”

    沈老笑着摆手:“还早着呢,刚弄出个雏形,还得反复调试,解决震动、散热这些问题。不过你放心,只要方向对,总有成的那天。”

    看着两位老人眼里的劲儿,杨卫国心里那点对四缸柴油机的失望早没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新的期待——不管是汽车还是摩托车,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步,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挪,总有闯出样子的那天。

    杨卫国心里忽然冒出些新想法,连忙把张老、沈老,还有几个正在旁边忙活的技术人员都叫了过来,语气急切:“沈老,各位,有件事我琢磨着得抓紧。”

    他清了清嗓子,说道:“第一,速度得快。第二,咱们得琢磨琢磨,怎么把咱们搞出来的这些东西,往出口上靠一靠,是不是能出个适配的方案。”

    沈老一听,眼睛顿时亮了:“卫国,你是想试试把东西卖到国外去?”

    “没错。”

    杨卫国点头,“第一个,就是咱们的拖拉机,现在不是还在试验阶段吗?先弄两台,往东南亚那边试试水。其次,光靠国内消化,大众消费能力毕竟有限,不如想办法卖出去挣外汇。有了外汇,就能买咱们急需的设备和技术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又道:“我知道这里面限制多,未必能达到预期,但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?”

    几个老家伙面面相觑,显然没往这方面想过。

    沈老一把握住杨卫国的手,哈哈笑起来:“你小子,总能整出点新花样!这么一说,我们倒觉得更有动力了。”

    “之前我们确实有点小家子气,满脑子想的都是国内怎么用,压根没敢想往外走。”

    “行,这事儿交给我!其实也不难,就是把应用场景换一换,参数上稍作调整就行。”

    杨卫国说道:“您这边技术上提供支持,申请出口的手续,我去跑,再去拍点照片给你们参考。”

    “没问题,这事儿包在我身上!”沈老拍着胸脯应下,干劲十足。

    杨卫国又去找了李怀德,把想出口拖拉机、挣外汇的想法一说。

    李怀德一听就来了精神,一拍大腿:“这事儿靠谱!我现在就去,让我岳父找找外交部的关系,他们那儿肯定有东南亚各国的相关资料,比如路况、农业需求啥的,有这些参考,咱们的东西才能更对路!”

    说着,李怀德转身就往外走。

    杨卫国看着他的背影,心里也燃起一股劲儿——这一步要是能成,红星轧钢厂可就不只是京城的轧钢厂了,说不定能闯出更大的天地,成为全国数得着的厂子!

    李怀德正四处搜集资料,想为前线提供些技术支持,厂里上下也跟着忙碌起来。